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賦予的責任,也是傳承文化根脈、共筑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2019年6月8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豫見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展播”將于5月29日至6月12日陸續推出,從近年來開展的數字記錄工程中精選3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介紹,向公眾呈現我省豐厚的非遺資源和優秀的匠人風采,宣傳展示非遺保護成果,向祖國70周年華誕獻禮。
板胡制作技藝
板胡是在明末清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樂器,為多種地方戲曲和曲藝采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板胡在不同地域民間有多種稱謂,如:陜西稱為“胡呼”,河南、河北稱為“瓢”或“大弦”,還有“胡琴”“梆胡”“秦胡”等名稱。
板胡的琴身主要由琴頸、琴筒(瓢)兩部分組成。其中琴頸又由琴頭、弦軸、琴桿、壓碼、活動腰碼、支碼等組成。琴筒主要由椰殼、面板、琴碼、掛弦釘、底托、固定音罩螺絲、音罩、馬鞍、組成。板胡需要琴弓進行拉奏。琴弓由弓桿、馬尾、勾尾魚、活動螺絲組成。
板胡的靈魂在于音色,而制作工藝直接決定了其最終效果,故工序較為復雜,要求較高。一般來講,板胡的主要制作工藝分選料、琴筒制作、琴頸制作、整體裝配、修飾美化幾部分,每一部分都分為若干步驟。板胡制作從材料的選取到部件制作、組裝、調試,整個制作過程需要“手、耳、眼”的高度參與和有機結合,板胡的制作體現了“心手相合”的中國傳統工藝理念。
2015年,板胡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板胡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魯瑞廣
魯瑞廣,男,漢族,1957年8月出生,河南省鄭州市人。2017年,被原河南省文化廳認定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魯瑞廣的父親魯修幫是河南省有名的板胡制作師,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板胡制作,從木工活入手,不斷深入學習板胡制作技藝。1998年與父親成立魯修幫琴行,現為琴行法人、制作師,專職板胡制作。
魯瑞廣制作板胡,選料嚴格,純手工技藝,在老式板胡結構不變的基礎上,優化制作工藝和樣式,構制更加精巧,且與板胡演奏的琴師結合緊密,在琴師使用的反饋中,不斷改進制作技藝,增強板胡的藝術表現力和適用度。因此,他制作的板胡工藝精巧,外觀精美,音質渾厚,穿透力強。代表作有龍頭板胡、如意頭板胡、小象鼻板胡等,為省內及山西、陜西、安徽、河北、湖北、新疆等地專業豫劇院團的首選板胡。(記者 彭華 焦宏昌 通訊員 李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