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在橫店影視城的江南水鄉,在一個題為“白竹流芳”的古宅里,我意外地欣賞了一場名為《江南遺韻》古樂會。
表演的樂班放在正中的堂屋里,表演的民間藝人有10多人,均身著古裝端坐堂屋內,前排為二胡、古箏、琵琶,中間是笛子、鑼鼓,后排二男二女,隨著樂曲的演奏和出或激越或婉轉的“高腔”。
笛聲悠悠,琵琶錚錚,古琴淙淙。“未成曲調先有情。”
淡淡的燈光下,一班穿著古色古香服飾的樂手,在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演奏著古老的傳說,行云流水般的音樂聲流淌在古宅的每一個角落,一般濃濃的陳香漸漸地彌漫開來。那樂聲時而恣肆汪洋,時而內斂淳厚,時而纏綿柔緩。絲絲縷縷地漾入你的心里,牽著你,纏著你,讓你舉不起,放不下。曲子里講述的故事有頭懸梁錐刺股,嘗盡人間酸甜苦辣的蘇秦;有臥薪嘗膽終成霸業的勾踐;有洋溢著泥土芬芳的農家相聚村頭拉家常、講笑話、相互斗趣的歡樂;更有男人和女人生死纏綿的愛情。那愛情里,有女人的堅貞不屈,有男人的絕望悲痛。
平日里聽多了《兩只蝴蝶》、《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流行歌曲,乍一聽如此質樸的古樂,頓有“如聽仙樂耳暫明”之感。一位同來的朋友大發感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而另一位攝協的朋友早已拿起機子,對著演奏的演員不停地拍了起來。
導游向我們介紹,這里演奏的是一種面臨絕跡的古老的民間音樂,稱之為“侯陽高腔”。《東陽市志》中記載:候陽高腔,明末清初流行于東陽。其節以鼓,笛子主秦;唱腔高昂、粗獷,清中葉形成東陽三合班(兼演高腔、昆腔、亂彈),俗稱“陽班”。清中末期,為東陽三合班鼎盛時期。道光年間有許多戲班演于金、衢、嚴、臺、溫、處六府之間。歲月悠悠,“高腔”古樂以其粗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點,散發著泥土的芳香,在民間經久不息地流傳。在金華民間,至今還保留著一些純粹而古老的“高腔”曲調。為了重現“高腔”古樂的風采,橫店影視城特聘王少辰等專家對流行于金華、衢州、麗水民間的“高腔”進行了兩年多的挖掘和整理,才使得這一古老藝術之花重新綻放。
聽了導游的介紹,我不禁喜憂參半。喜的是面臨絕境的古樂終于又獲得了新生,憂的是以這種商業方式演奏的“高腔”,會不會在某一天又遭受到“曲終人散”境遇呢?
|